摘要:2017年11月30日,韩松老师与重庆大学学生科幻协会的同学们进行了关于科幻的畅想与交流。席间同学们各抒己见,幻想天马行空,思考脚踏实地。韩松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指出科幻创作应该是“顶天立地”的。
2017年11月30日下午,刚刚以《驱魔》一书获得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金奖的著名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韩松来到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与重庆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以下简称科幻协会)的同学们畅谈科幻。座谈会在虎溪校区旁的一家餐厅举行。在舒适融洽的氛围中,韩松老师与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谈中涌现了大量妙趣横生的科幻创意与哲理思辨。
座谈会伊始,科幻协会指导教师、365bet足球开户副教授李广益老师与韩松老师共同回顾了数十年来的科幻史。之后,谈及科幻写作,韩松老师表示,自己一直在思索科幻创作的意义,而在创作过程中,总感觉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很多科幻创作者对于世界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这是与生俱来的,他认为这是创作科幻的主要原因。这种直觉的根源或许在于,宇宙的最初,一切物质都是一体的,同宗同源,而亿万年后从中分离出的我们,和万物之间总该有些联系。
在座的科幻协会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对于科幻创作的看法,韩松老师予以充分肯定。他强调道,对于空灵的科学幻想,要能够形象而具体地将其描述出来,并引用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话说,“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对此,同学们纷纷赞同,尤其是从事写作的几位同学表示,在科幻创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如何让天马行空的幻想落地的问题。韩松老师又更进一步提出,好的科幻应该是“顶天立地”的。这一点来自于刘慈欣曾谈到的“科幻作家需要的是‘顶天立地’的知识”,但韩松老师作了另一个角度的阐释,他表示写作需要将飘在空中的科学幻想降落到地上来,实实在在地写出来。当然,这就要求一个作者拥有足够宽广的知识储备。
众所周知,科幻作品是由作品的核心创意支撑起来的,因而常被称为“点子文学”。座谈会从大家对韩松老师的提问,渐渐转移到同学们各自心中的科幻理念,其中出现了各种新颖而有意义的“点子”:假如尼安德特人活到现在,会不会被我们智人的各种宗教和社会制度接纳?未来社会会出现怎样的监管制度,会不会出现公养下一代的体系,这样的公养把那些被落后教育耽误的天才们收纳起来集中培养会怎么样?在热寂的未来,会不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冷漠,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抛弃感性的纯理性的世界?科学家们相互合作会不会产生能够制衡国家的企业?改变基因创造出的超智商人类会是怎么样的?未来世界人类身体中植入机械,会造成怎样的社会问题和争论?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相处?人体植入芯片后的监管体系,在自由与安全之间该如何抉择?刘慈欣笔下的黑暗森林体系是否真实存在,会不会有着更多可能?
除了创意发挥,科幻本质也是大家的重点关注。科幻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超越常识和经验性的东西,但事实上,基于现实而发散出的幻想,真的能够超出经验和常识吗?一位同学指出,科幻语境下的超越现实和常识,本质上只是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正如韩松老师在座谈会开始时提到的,新闻不存在真相,只有人们愿意相信的——一个客观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和受众去看待,可能完全是不同的性质。而科幻,正是提供这样的“另一个角度”,避开约定俗成,开辟出另一种语境,演绎出另一种可能。同学们还意识到,韩松老师提到的科幻创作中的“词不达意”,可能涉及到的是反经验性的科学幻想与经验性的语言体系之间的悖论。
在座谈会的最后,韩松老师非常欣慰地表示,重庆大学的同学们对科幻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出乎他的预料。或许正因为重庆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文科快速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众多交叉学科的教育与交流平台,才能培养出这么多能够进行综合性思考的学生。理工科的知识基础与人文氛围的熏陶,正是科幻所需要的。
很多问题不一定最终能得出答案,或者不止一个答案,但提出问题与追寻答案的过程,本来就充满了愉悦。天马行空又脚踏实地的交流,是每一个科幻迷甚至是每个热衷思考的人都向往和钟爱的。在离开之前,韩松老师鼓励科幻协会的同学们积极思考,努力将幻想具象化,坚持创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供稿:吴智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