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焦点动态 >  正文

 

【博雅讲座】第二十三讲:海外民族志研究中的第三方视角:以泰国研究经验为例


日期:2017-12-06   | 来源:   | 作者:


2017年11月24日晚,在365bet足球开户、博雅学院、经略研究院以及东南亚读书会的邀请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龚浩群老师在文字斋学术报告厅进行题为“海外民族志研究中的第三方视角:以泰国研究经验为例”的博雅讲座。博雅学院本科生、高研院研究生、教师及校外的一些人类学学者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 龚浩群老师对近十年来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她指出当前的中国人类学界正在推动关于海外民族志方法论的讨论,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进行知识生产时的处境,这包括后殖民语境,后现代以来的人类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反思,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中国的世界性不断增长的现实。

在此背景之下,龚老师希望通过回顾自身的泰国研究之旅,对“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性力量进行反思。她认为,这种关系性力量包含很多层次,其中学科知识体系的世界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研究者的经历及其身体与时间感知、阶层关系、经济与政治力量对比、全球流动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她主要选取自己的三段研究经历来进行方法论反思:一是在开展泰国研究之初遭遇到地方知识建构中的三角格局;二是近年来对泰国中产阶层修行实践的研究;三是最近关注的中国游客与清迈的城市变迁。

2003年龚老师初次去泰国调查时发现,泰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对彼此的知识界的状况都知之甚少,但他们可以通过谈论西方社会理论来引起共鸣。这让龚老师产生一种感觉,即“我们不能直接谈彼此,而是需要以西方学界为中介所形成的知识三角”才能相互认知。不过,中国学者与泰国学者可以对西方学者的成果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比如龚老师之前受到坦比亚(Tambiah)的影响比较大,更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而泰国本土学者则更多受到安德鲁?特顿(Andrew Turton)的影响而倾向于研究冲突和社会变迁。这体现了地方知识建构中的三种力量,即中国学者、对象国的本土学者和西方学者。海外民族志的研究者需要思考“地方知识是如何在这个三角格局当中被建构出来的”。

2006年泰国发生军事政变,泰国国内的阶层矛盾激化,这直接激发龚老师转而研究当代泰国的都市社会。从2013年暑假开始,龚老师在曼谷等地开展了关于城市中产阶层修行实践的调查,她看到了个体的修行实践背后隐藏着的世俗社会的图景: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6年至今的政治危机带给泰国中产阶层很强的不安全感,他们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面临很多两难的抉择。泰国中产阶级的修行以认识痛苦和止息痛苦为宗旨,同时也非常重视以身体技术为法门的实践,这也要求研究者必须通过自身的身体实践来理解对方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龚老师体会到参与与观察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研究者面临的“分身乏术”的困境。然而,在2014年的国际泰学会议上,泰国本土学者的质疑让龚老师再度思考修行实践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2015年寒假的调研中,龚老师一方面在过去的调查点曲乡感受到乡村农民对于现状的焦虑与无奈,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关注到城市修行实践者的政治取向,并参与到他们关于苦难的讨论当中,试图厘清痛苦的社会根源。她发现,城市修行者回避谈论社会矛盾和制度变革的必要性,而是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为个体的心灵的问题。通过这个故事,龚老师希望展现如何在“我”与“他者”之间带入第三方,这里的第三方包括研究者的身体与感知,也包括研究者过往的研究经验及其研究立场。


龚老师最后谈到了今年7月,她在泰国清迈开展调查,惊讶于中国游客带来的“文化震撼”:中国游客对清迈的城市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关注到中国游客与泰国当地人发生的一些冲突,比如清迈大学的“校服事件”。那么,文化欣赏中的文化冲突是怎么发生的?是出于道德问题吗?还是由于文化误解造成的?为此,她以中国游客的身份进行田野调查,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泰国当地人如何看待中国游客?中国游客如何体验泰国文化?是不是有可能与泰国学者一起生产合作民族志?她还认为全球化时代的跨国流动带来了“我”与“他者”之间界限的模糊,游客、当地的政府部门、中国驻外机构、中文学习机构、华人社团、旅游业从业者、媒体、当地居民和学者都应该成为这一新课题的研究对象。

在对上述研究经历进行分享和反思的基础上,龚老师提出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第三方视角,即超越“自我”与“他者”二元划分的视角。知识体系的三角格局有利于在今天产生一个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和“西”之间建立更多其它的联系,建立更加平等的知识生产格局,这也是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世界知识生产格局可能产生的贡献。她还认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身境、心境及所处的世态要有一定的自觉。“自我”与“他者”的相遇具有生成性,对“他者”的认识取决于相遇的时空。研究者还需要对相遇背后的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知识生产格局有更多的自觉和反思。在全球化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今后海外民族志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社会变迁与多声部文本的问题。当今世界很难再找到一个跟“自我”在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当中都有清晰界限的“他者”,很多研究都将是在“自我”和“他者”之中,是关于“我们”的人类学。

龚浩群老师演讲之后,在座师生主要围绕中国游客在文化体验中的反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海外民族志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第三方视角的具体指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最后,本场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马爱琳供稿)


 

热门阅读
  • 转载|第九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召开
  • 【博雅讲座】第二十三讲:海外民族志研究中的第三方视角:以泰国研究经验为例
  • “科幻应该是顶天立地的”——著名科幻作家韩松与重庆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座谈
  • 团结协作、共筑友爱大家庭——高研院新老生交流会圆满结束
  • 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博雅学院﹠高研院顺利宣讲
  • 博雅学院党委积极推进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
  • 【博雅讲座】第二十二讲:中国革命中的阶级分析、底层收益与社会再造
  •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宗益到我院进行工作调研
  • 学院工作记事 学院成立以来的所有简报,包含党政工作、学术活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活动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内容。…[详细]

     

    数字民主的迷思 《数字民主的迷思》主要讨论互联网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聚焦的是“民主化”这一课题。针对公众关于网络民主的…[详细]